首页 > 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

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分享

时间:2025-09-18 00:00 作者: 点击:0 次

初中地理兼具科学性与生活性,学生常因“抽象概念难理解”“知识点易混淆”产生畏难情绪。结合多年教学实践,我从“趣味导入”“生活化教学”“多元互动”三个维度,分享让地理课堂更生动的具体方法。

一、趣味导入:用“问题”或“情境”抓住注意力

好的导入能快速激活学生思维,避免直接灌输知识点的枯燥感。

 • 生活问题导入:讲“天气与气候”时,开篇提问“为什么我们夏天穿短袖、冬天穿棉袄?为什么海南冬天能下海,东北冬天却要穿羽绒服?”,用学生亲身经历的差异引发好奇,自然过渡到“气温分布规律”的学习。

 • 多媒体情境导入:讲“地形地貌”时,先播放1分钟短视频——从青藏高原的雪山,到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稻田,再到塔里木盆地的沙漠,让学生直观感受“不同地形的差异”,再追问“这些地形是怎么形成的?它们分布在我国哪些地方?”,带着问题进入新课。

二、生活化教学:把课本知识“落地”到日常

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,将知识点与学生熟悉的场景结合,能降低理解难度,还能让学生感受到“地理有用”。

 1. 用生活案例解释抽象概念:讲“比例尺”时,不直接讲公式,而是拿两张地图——一张“学校平面图”(能看清操场、教学楼位置),一张“中国地图”(学校只占一个小点),让学生观察“同样是表示地点,为什么地图大小和细节不一样?”,再引出“比例尺就是‘图上距离’和‘实际距离’的比例”,最后让学生用尺子量学校平面图的操场长度,算实际长度,加深理解。

 2. 让学生“找身边的地理”:讲“农业与工业”时,布置小任务——回家观察“餐桌上的菜(比如米饭、青菜、肉)来自哪里?家里的电器(比如冰箱、手机)是哪个地方生产的?”,课堂上分享交流,学生能直观感受到“农业提供食物,工业提供用品,不同地区的农业、工业不一样”,比单纯记课本定义更有效。

三、多元互动:让学生从“被动听”到“主动学”

初中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,通过互动活动能调动积极性,还能培养合作与探究能力。

 • 小组合作“画地图”:讲“中国的省级行政区”时,让小组合作——给一张空白中国轮廓图,根据课本知识,分工标注“首都、四大高原、三大平原、主要河流”,最后每组派代表展示,老师点评纠错。学生在“画”和“讨论”中,能更快记住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和地理事物分布,比死记硬背更高效。

 • 课堂小实验模拟地理现象:讲“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”时,用手电筒(模拟太阳)和地球仪(模拟地球)做实验——让地球仪倾斜着绕手电筒转动,让学生观察“不同位置(比如北半球的夏至、冬至),手电筒光线照在地球仪上的角度和范围有什么不同?”,再结合“夏天太阳高、光照强,冬天太阳低、光照弱”的生活体验,理解四季形成的原因,突破抽象难点。

四、教学反思:关注差异,及时调整

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点不同,教学中要注意两点:一是课后通过作业、提问,及时发现学生没掌握的知识点(比如有的学生分不清“天气”和“气候”,就再用“今天下雨”和“我们这里夏天多雨”的例子强化);二是多鼓励学生提问,比如有学生问“为什么南极比北极冷?”,可以引导全班一起探究,让课堂不仅是“教知识”,更是“培养探索欲”。

总之,初中地理教学的核心不是“教完课本”,而是让学生爱上这门学科,学会用地理眼光看生活、看世界。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出发,把抽象知识变具体、变有趣,就能让地理课堂成为学生愿意参与、能有收获的地方。
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