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教育教学 教育教学

初中数学教学分享

时间:2025-09-18 00:00 作者: 点击:0 次

初中数学教学经验分享:让抽象知识“看得见、用得上”

初中数学是衔接小学与高中的关键,学生常因“逻辑难理解”“公式记不住”“不会解题”失去兴趣。结合教学实践,我从“具象化导入”“解题思路拆解”“生活化应用”三个方面,分享让数学课堂更高效的方法。

一、具象化导入:把抽象概念“变直观”

初中生对抽象符号和逻辑较难适应,用实物、场景或旧知识导入,能降低理解门槛。

 • 讲“一元一次方程”时,不直接讲“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次数为1的等式”,而是从生活场景切入:“小明买3支笔花了15元,求每支笔多少钱?”先让学生用小学算术“15÷3”解答,再引导“如果设每支笔x元,能不能用等式表示数量关系?”,自然引出“3x=15”,让学生明白“方程就是用字母表示未知量的等式”。

 • 讲“立体图形的展开图”时,提前准备正方体、长方体纸盒,课堂上让学生亲手拆解,观察“一个正方体能拆出几种不同的平面图形?”,再对比课本中的展开图,抽象的“空间关系”瞬间变得可触摸。

二、解题思路拆解:教“怎么想”而非“怎么写”

学生怕数学,多是怕“不知从哪入手解题”。教学中要拆解思路,引导学生“找线索”。

 • 讲“几何证明题”时,用“逆向推导法”带学生分析:比如证明“三角形全等”,先问“要证全等,需要哪些条件?”(SSS、SAS等),再让学生从题目中找“已知条件有哪些?还缺什么条件?”,逐步推导。比如“已知AB=CD,∠A=∠C,怎么证△ABO≌△CDO?”,先确定缺“一组边或角”,再看“对顶角∠AOB=∠COD”,从而锁定用“SAS”证明。

 • 课后布置“解题思路笔记”,让学生记录“这道题我先想到了什么?卡壳在哪?最后怎么解决的?”,培养梳理逻辑的习惯。

三、关注差异:不让一个学生掉队

学生基础不同,需分层教学。课堂提问时,简单的概念题让基础弱的学生回答,复杂的应用题让基础好的学生分享思路;作业分“基础题”(必做)和“拓展题”(选做),比如“一元一次方程”作业中,基础题是“解方程3x+5=14”,拓展题是“用方程解决‘小明年龄比妈妈小25岁,妈妈年龄是小明的3倍’的问题”。

初中数学教学的核心,是让学生从“怕数学”到“懂数学”再到“用数学”。把知识变直观、把思路讲清楚、把差异照顾到,就能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积累信心、提升能力的地方。

分享: